联络我们

 

英国基因观察认为
马来西亚的转基因蚊放养试验计划的风险评估不足和不透明

对于在马来西亚计划进行的转基因黑斑蚊放养试验,马来西亚基因改造咨询委员会(下称委员会)所作的风险评估报告是不完整的,而且其过程需要更加透明。这是英国基因观察(下称基因观察)在一份长达 13 页的报告里所作的批评。基因观察是一个关注基因工程和生物安全的科学团体。

基因观察说:“我们担心的是,使用这种转基因技术有个要害,它会使一些国家的管制人员过于依赖该公司的意见,而这又与该公司的利益有关,因为它为了给其投资者回酬,急于把产品推出市场的。

我国的转基因黑斑蚊放养试验,据说是由医药研究院和英国一家名为欧西德( Oxitec )的生物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这将是全世界的首次此类试验。

基因观察认为,上述风险评估有以下不足之处:

1 .查阅和评论全部有关文献

委员会的风险评估在其参考文献中提及 27 篇科学文章。就此领域而言,这点参考文献是不够的。基因观察说:“没查阅和评论大量有关文献,就可能没注意到有关危险,或者是低估了这些危险的重要性。”

例如,放养转基因蚊对于骨痛热症病毒以及人体免疫力的演变有何影响,是科学文献所重视的,却没包括在参考文献里。因此,我们不清楚委员会的风险评估是否考虑了这方面的影响。

2 . 忽略了生态模型以及缺乏疾病传播模型

对于风险评估,生态和疾病传播模型是很重要的。没有这些模型,就不能预测捕食者与猎物以及转基因蚊与野生蚊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能预测如骨痛热症病毒的共同演化之类的结果。

虽然欧西德也开发了生态模型,用来预测把转基因蚊放到野生蚊中的结果,但是风险评估的参考文献没列出这些文章。没看过这些文章,对于有关模型潜在的不利后果,就难于作出结论,或者弄不清楚其发生的条件,也不能确定它们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也没包含或引述欧西德出版的疾病传播模型。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有多位作者提出警告,人体免疫力降低,再加上黑斑蚊( A. aegypti 或 A. albopictus )传播疾病的残余作用,可能会产生一种“回弹”效应。

所谓“回弹”是指在黑斑蚊减少时却出现病症剧增的现象。

除此之外,没见过欧西德发表骨痛热症病毒可能演化的模型,风险评估也没引述这类资料。  

3 . 应咨询专家

据基因观察说:“我们不清楚委员会是否兼容了反对和赞同此项技术的专家,如联络反对放养欧西德蚊的印度专家,或者是疾病传播方面的专家,因为这是欧西德还没关注的。”  

它还说:“对于风险特征的确定(尤其是危险的等级,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委员会的决定是不够透明的,这也是很令人担心的。”

4 . 没按部就班

这需要开发一套电脑模型,内容涵盖两类传播骨痛热症的蚊子、它们的捕食者和猎物、所有 4 种骨痛热症病毒血清、这些蚊子传播的其他疾病以及这些病毒对人类监健康的影响(包括感染超过 1 种病毒,其与免疫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发病的严重程度)。

由于没按部就班,这个放养试验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要比较和评估转基因蚊的寿命、散布距离、形态以及生活史的特征。

基因观察认为上述信息是次要的,主要应了解天然蚊与其他种类蚊子、病毒及人类相互作用的基础。

基因观察还说:“目前,我们对有关天然系统以及转基因蚊的稳定性和特征所知有限,这说明现在就进行开放的放养试验是太早了。”

5 .转基因蚊放养试验是一项医学试验

人民大众还无法完全看到放养转基因蚊有什么奇妙,对科学知识又有何重要。

使用转基因蚊来减少骨痛热症的确是件新奇的事情,而且是一项医学试验。它很可能导致商业化的大规模放养,对大众的健康就可能带来无法预见的后果!

这样的医学试验和之前慎重进行的转基因生物放养试验大不相同,需要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喀塔赫纳协议的风险评估已考虑了转基因生物可能影响人类的健康,但其重点不在评估其对大众健康的利与害。我们应把转基因蚊放养试验看成是医学试验,因此需要与它有别的法律和国际准则来管制。

6 .转基因蚊放养试验在公众卫生决策中的作用

药物临床试验已建立一套经批准的测试功效与安全的程序,商业化大规模放养转基因蚊试验则不同,还未建立一套批准使用的程序。

基因观察建议,委员会应澄清该试验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确定他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如关于其长期风险、功效和成本效益,以便在为大众提供必要的信息时,说明其目的、用途及合理性。

对于以后的试验,为了达致一个完全知情下的决定,马来西亚政府应衡量放养转基因蚊的利与害,包括社会、道德、经济成本、代替办法、其他优先的保健问题以及公众与专家的意见。

《英国基因观察对马来西亚基因改造咨询委员会的风险评估报告的评论 》 全文以及引文可从以下网页下载:

http://www.genewatch.org/uploads/f03c6d66a9b354535738483c1c3d49e4/GMAC_response_fin.pdf